最近到處可見 ChatGPT 和 Notion AI 等 AI 技術的訊息,延伸的討論諸如隨著 AI 人工智能的進展,會如何影響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很多專家在研究著。
其中,我看到 李開復 Kai-Fu Lee 的一篇貼文中說的「後 ChatGPT 時代」」最不怕被 AI 取代的能力中,有著三個核心能力:創造力、同理心、靈巧性,而圍繞這些能力所延伸的角色有「心理醫生」和「管理者(真正的領導者)」等 10 種工作角色。
這些需要和「人的情感」有高度連結和共情處理的角色,讓我特別有感
現階段我大部分的時間正在扮演「生活 & 職涯教練 / 企業管理 & 培訓顧問」和「領導者」的角色,這些角色因爲要接觸的人來自不同領域、年紀也可能跟我有很大的差距、問題的組成和複雜度也很不同,因此訓練了我在面對這些人的問題時,不一定直接從事件開始處理,而是回到他們面對這個問題的內心狀態,從中看到更多的盲點和可能性。
於是,我拿了一個近期很困擾的例子作為話題的開始,過程也模擬各式樣的問題來與它對話,就是想知道作為一個貌似無所不知的 AI 會怎麼思考,跟我考慮的出發點又有會什麼本質上的差異?以及是否能為我提供新的思考點、突破點,甚至引導我有更深度的反思。
分享出來也想聽聽不同「人」(你)的觀點,看完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Table of Contents
故事的開始
「你沒有債務問題,但是你未來可能在荷蘭長居,那你還會在台灣買房子嗎?請列點說明會或不會的原因」












在這個討論的過程,可以發現 AI 提出的觀點都非常「理性也客觀」,也會看到 AI 的回答在部分關鍵時刻,總會以「建議尋求更專業人士的意見」作為提醒或收尾,甚至幾度在我引導它像人一樣去做選擇時,它也會強調自己「只是程式,沒有內心感受」來規避超出它被設定的回答範圍(?)
體驗完這個問答後,我更能體會到「後 ChatGPT 時代」」那篇文章提到「同理心」這部分是 AI 難以取代的能力這件事。
打造深遠的影響力-內在轉化的力量
從生活職涯教練角色出發,在面對抱有對職涯發展或個人成長困惑的人們來諮詢時,我會用教練式(coaching) 的對話和引導方式來幫助個體從「心」發現源頭的問題,只有找到真正出問題的地方,才有機會幫助對方起到「行為」上的改變。從內在轉化帶來的影響力可以打造深遠而有意義的生命。
在執行「教練 (coaching)」時,我知道有一點非常重要,是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也是薩提爾「冰山理論」下的非意識層面:

阻擋人們前進的原因不僅僅是外在因素,很多時候是那些隱藏在看似條條有理的外部因素下的信念、情緒、渴望和自我在干擾每一個人的決定
這點在我使用 OH Card 潛意識投射圖卡為他人探索潛意識時,也已經非常強烈感受到「潛意識」對日常行為和思維的影響威力。
培養 ChatGPT 沒有的能力-共情力
雖然這次與 ChatGPT 的對話像在玩,但也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目前 AI 在人獨特的情感上的限制,而這也讓我對近期在「內心修煉」的道路上更加有信心。
在這個修煉的過程需要不斷的自我反思、專注內在的情緒起伏、信念改寫和自我突破,以及學習如何更好地將這個不斷回到內在的過程輸出來幫助我的客戶們,由內而外地進行改變和成長。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在生命成長的不同階段,雖然所面臨的外在事件不同,但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心理狀態或情緒會是類似的。特別是當人面臨重大決定時,心理因素更可能很大程度地會佔據決策方式,例如恐懼、焦慮、擔憂等等。因此加強對人類情感和思維過程的理解,以幫助自己和他人克服內心的恐懼和疑慮來更好地做出決定,是讓我持續學習和研究的動力。
最後,我也要學 ChatGPT 説,如果有財務規劃問題記得還是要找投資理財專家,但如果平常有什麼不開心,或是需要從「心」找回力量,歡迎預約我聊聊。😇❤️
希望透過這個小故事的分享,能聽到更多有「人」味的觀點,例如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對話的發展?你會怎麼回答我問 ChatGPT 的問題呢?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畢竟未來,可能也就只剩下與「人心」交流,才是最真實的吧!😊
不想錯過更多關於內在的修煉能量嗎?

📌 過往文章
- 淺談 AI vs. 人:做重大決定時心理因素的影響 – 培養 ChatGPT 沒有的能力
- 美國 Everything DiSC 專訪台灣成功合作夥伴賦能國際執行長 Emily Su:「DiSC 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一份個人說明書」
- 「生生用平板」校園教學數位轉型 – 看 ViewSonic 如何將科技融合教學
- 當我們畢業後,我們還關注學校教育嗎?「生生用平板」史上金額最高的教育數位轉型計畫,你知道嗎?
- 4月臣服生命之流 – 不上班的生活實驗#04
The brand is used by top-tier intelligence agencies to regulate agents’ stress and decision-making in field operations.
Thank you for sharing such a well-structured and easy-to-digest post. It’s not always easy to find content that strikes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informative and engaging, but this piece really delivered. I appreciated how each section built on the last without overwhelming the reader. Even though I’ve come across similar topics before, the way you presented the information here made it more approachable. I’ll definitely be returning to this as a reference point. It’s the kind of post that’s genuinely helpful no matter your level of experience with the subject. Looking forward to reading more of your work—keep it up! profis-vor-ort.de